米乐M6随着化学染色的兴起,植物染的工艺,与它特有的色彩渐渐趋于边缘化。相较当下主流的化学染色,植物染对自然环境零污染,对人们的皮肤零伤害,甚至可以起到杀菌保护的功效,并且显色庄正、优雅,远非化学染色能及。
《千年之色:日本植物染之美》是日本植物染研究权威人士吉冈幸雄撰写的一部关于传统染色技艺、色彩文化的经典随笔集。基于三十年的植物染色经验,吉冈幸雄在书中分享了他对自然、布料,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
在每年秋天举办的正仓院展览上欣赏这件宝物的时候米乐M6,都会让我想到我们的感觉和技术在这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进步。
对于从事染织与设计的人而言,正仓院的宝物是一个无言之师,是一种崇高的范本。这里刊登的两件作品,是在我的作坊里进行修复的,我一边仰望着巅峰之作米乐M6,一边拼命地探索现在的回归之路。
我是四十岁出头开始从事家传行业——染坊工作的。因为我家就在离工作室不远的地方,从小我也看到过父亲和他的弟子们站着工作的样子以及那些染色的工序等,所以与那些从完全不同的职业转行过来的人相比,我并没有太多的不协调。不过事实上,每天去染坊工作了以后,我才亲身体会到体力劳动的艰辛。总而言之,植物染这种工作,是很花时间的。
在这里我试着介绍一下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内容。例如,用“青茅”这种长得像芒草的黄色染料植物,染一反绢布。
首先往不锈钢大盆里加入从地下汲取的优质水,加到七分左右的位置,再将切好的青茅浸在水中,放在煤气灶上加热。
用大火煮开之后,保持中火。过了不久,青茅的色素就溶解在热水中,与其说是变成黄色,不如说是变成了淡淡的茶褐色液体。烧了三十分钟左右以后,从火上取下,过滤。接下来,将过滤好的青茅再次放入倒好水的圆柱形深底锅中熬出颜色。
将第一次的提取液倒入装了四十摄氏度左右的热水的大型浴缸里,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放一点点。技术不熟练的人,需要计量之后再往里加入,但像作坊里技术熟练的染匠福田传士这样的人,靠目测就可以。
由于刚开始加入的提取液真的就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所以颜色很淡,甚至很难判断是否已经把染料倒入大浴缸里了。然后,把一反大小的绢布放入其中。绢布是事先已经在热水里浸泡过的,容易吸收染料的那种。于是,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在浴缸的提取液中不停地依次来回翻动绢布。
取出来看的话,会感觉稍微呈现出一点颜色,但还是非常接近白色。接下来,把它放在装了水的大面盆里清洗米乐M6。现在可能会想,明明染上色了,还要再洗吗?这是为了将纤维里没有充分浸透的染料洗掉。
几乎所有的植物染料,都需要制作染色材料的液体与媒染剂——也就是介入布料与染料之间,进一步促进发色的。之后,将布料在这两种溶液中交替着来回进行翻动,在染色剂溶液中翻动三十分钟,然后再放在媒染剂溶液中来回翻动三十分钟,这样反反复复地来回翻动绢布。
绢布在这个媒染剂溶液中会逐渐呈现出非常漂亮的黄色。媒染剂溶液里面用的是将天然带有铝元素的明矾溶解之后的物质,或者是用刚砍下来的山茶树枝烧制而成的木灰做的灰液。在媒染剂溶液中来回翻动之后,还要用水洗净米乐M6。
如果将这种分别在染色剂溶液和媒染剂溶液中来回翻动的工作算作一道工序的话,那么一天要反复做六七道工序。偶尔要先往浴盆里补上提取好的青茅染色液。这是要补上色素被布料吸收之后减少的分量,所以媒染剂溶液也同样需要补上。
必须要非常有耐心地做这样的单调工作。总而言之,就是要花很多时间。那些偶尔到我的作坊里来参观学习或者来实际体验染布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惊讶,觉得这样的工作还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做。可是,只有这样才能染出美丽的颜色呀。来参观学习的人差不多都觉得厌烦。
我的作坊里要做各种各样的植物染色工作,标准的工作量是,要让青茅的黄色染得稍微再浓一点的话,上述的那些工序至少要花两天,如果布稍微厚一点的话,就必须反复做上三天,所谓深刻感受到工作中的辛劳,指的就是这个事情。当然,这些工序并不是我的作坊想出来的。
在《延喜式》这本记载了日本平安时代法律《养老律令》实施细则的书中,也有关于染色的记载,在染深黄色这一项中写道 :
绫这种布料,是将绢织成斜纹质地,要将这种布料染成深黄色,所需青茅的叶和茎的分量是“大五斤”,即 500克左右。
灰就是山茶树枝烧制的灰,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媒染剂溶液。燃烧木材,煎煮青茅,一边加热一边染布,书中非常简洁地记录了这个做法。
与染色材料一样,“灰”作为媒染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用稻草烧成的灰需要用筛子过滤
《延喜式》是延喜年间(901—923)完成的,距现在差不多是一千一百年。此外,这个《延喜式》的其他部分中,记载了青茅是从近江与丹波运来的。现在我们用的青茅也是从近江运来的。
我的作坊就是根据这样的古代文献来做的,确定了前面所说的那种染法。也就是说,我们用的材料和以前数百年前的基本上没有区别,染布方法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我们稍微比较轻松的一点是,我们不用通过烧木材来生火,而是用煤气来加热 ;不是用木桶,而是用不锈钢容器 ;也不需要亲手汲取地下水,而是利用电动机来打水。
就像这样,我的染坊尽可能地沿袭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技法,学习先人们的染法,努力再现传统的色彩。
由于在这之前我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繁忙,需要到处走动,因此对染色所花费的时间,感觉异常漫长,到了作坊里,也很难做到凝神静气。而且,在三十分钟的时间里用同样的姿势运动手臂进行染色之后,整个身体都非常痛苦。有一段时期,我一直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看看有没有更加合理的做法,至少制造一个让染色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一点的机器。
从我父亲那一代开始便长期从事染色工作的福田听了以后基本上是一脸的惊讶,但不管怎样,是福田研究了用机器代替手臂进行翻布的机械装置,并替我向生产机械的工厂订货。
那个时候,我认为不论是绢布、棉布还是麻布,都可以用这台机器很好地进行染色。
然而,本应该染成无花纹、一种颜色的绢布,有很多地方渐渐出现了斑纹而不能作为商品销售。
想了各种各样的原因,结果发现是因为绢的每一根丝线都非常纤细,与其他纤维相比,吸收色素的速度比较快。由于丝具有这样的性质,随着机器的动作翻转之后,绢布上就逐渐出现了斑纹。
如果是用手翻转绢布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熟练了以后,人的手能够像机器一样非常流畅地运动,但事实上,就像调整节奏一样,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的快慢变化,就会产生不规则的动作,这样的染色效果反而很好。熟练的手臂能够做出微妙的调节。
我的这个机械化的尝试,差不多在一周的时间里就出现了斑纹。福田的惊讶表情是对的米乐M6。
不过,比较宽的棉布和麻布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染上色的,所以就留下了慢速旋转的机器,到现在还在用着,不过生产量只达到我最初计划量的三分之一而已。
换言之,就像福田一直以来都是长时间默默地翻动手臂那样,要让布料在大型容器里舒适、充裕地游泳,要想染出美丽的颜色,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
我的作坊里的景象,和江户时代以前的那些染布匠人的作业场景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其中仅仅多了电和煤气这种现代的产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